古建屋脊檐角跑兽-角兽详解

发布日期:2019-02-01 16:34 浏览次数:

   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屋顶,除了它风姿飘洒的屋面曲线和华丽动人的屋顶形式外,在正脊、垂脊、岔脊之上,置有大小不等、形状各异的吻兽。正脊两端,面朝里、口衔正脊的,名叫正吻,亦称大兽。在垂脊上有垂兽,在岔脊上有截兽,这些统称“兽头”。在兽头前面,垂脊和岔脊的末端,常常排着一队小兽,领头的是一个仙人,而后依次为‘龙、凤、狮子、天马、海马、狻猊、押鱼、獬豸、斗牛、行什’(其中一种说法)。它的安装数量依建筑物的等级高低和规模大小而定,太和殿上十样俱全(仙人不计在内),其它地位和规模稍低的殿堂,则相应减少。

    这些小动物一般叫做屋脊走兽、檐角走兽、仙人走兽、垂脊吻等,古建行内部也称为小跑或“走投无路”。它们已经“走”到了檐角的最前端,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,真的是走投无路的。吻兽在各朝各代并无定则,风格各异,直至清代才有严格规定。宋代规定:嫔伽一枚,蹲兽1~8枚。‘嫔伽’就是骑凤仙人,蹲兽前后次序无明确规定。清代规定:

一说:龙、凤、狮子、天马、海马、狻猊、狎鱼、獬豸、斗牛、行什
二说:龙、凤、狮子、天马、海马、麒麟、狎鱼、獬豸、犼、行什
三说:鸱吻、凤、狮子、天马、海马、狻猊、狎鱼、獬豸、斗牛、行什
四说:嘲风、凤、狮子、天马、海马、狻猊、狎鱼、獬豸、斗牛、行什

仙人:道装打扮的男士骑在凤凰背上,排在垂脊或角脊的最前端,其下为带‘瓦当’的前脊瓦。
龙:两前肢挺立,后肢蹲伏,昂头远视。
凤:无后肢,但两足与尾共成三足鼎立状。
麒麟:端兽,传说麒麟出现,天下太平。
狮:能食虎豹,取其威震四海,镇妖辟邪之义。
麒麟与狮,或作麒麟,或作狮子,并不同时出现在同一屋脊上。
海马:象征皇家威德通天入海,但有些建筑中也作第五或第四排列。
狻猊:据《穆天子传》说能食虎豹,象征百兽率从义。(音suan ni)
押鱼:采用佛教传说,取尾能喷水,以降雨灭火。(音 xiá )
獬豸:似羊而独角,能辨是非,而且公正光明,能明察秋毫。(音xiè zhì)
斗牛:似牛而有鳞,孔武擅斗,不惧强敌。
行什:似猴,为压尾兽。
 
    行什后面那个是垂兽,是一只有角怪兽,也叫做角兽。走兽共12件(仙人+10小兽+垂兽),放置数量多寡视脊的长短和建筑物等级而定,但必须按照3、5、7、9、12数列排放。无论数量多少,领头的仙人和殿后的垂兽是必须放置的。按减后不减前的原则,自下而上按照顺序使用。而故宫太和殿级别最高,达到10个,更显尊贵,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。
    吻兽在历朝历代皆有变化。一般习惯叫做鸱吻,即‘螭吻’。形似鱼尾,喜欢远眺,所以常常拿来装饰正脊。据北宋文献《太平御览》记载:「越巫言:『海中有鱼虬,尾似鸱,激浪即降雨』遂作其像於尾,以厌火祥。」此「尾似鸱」的「鱼虬」就是螭吻的原型。因为它喜欢激浪成雨,所以也是拿来作为防火灭灾的镇宅兽。
    吻兽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,起初并不是龙型的,是由简单的翘突逐渐形成动物形的脊饰,有鸟形的,更多的是鱼龙形的。《三礼图》中的周王城图屋脊两端就有这类装饰物。鸟形演变为鸱尾。至中唐或晚唐出现张口吞脊的鸱尾,改称鸱吻。宋代以后龙形的吻兽增多,清时已很普遍,表面饰龙纹四爪腾空,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,脊上插着一柄宝剑。据说,这是怕龙吻檀离职守逃回大海,因而把它死死地锁在屋脊上,使其不能腾飞。剑靶是明清两代才出现在大吻上的。明代以前虽有龙吻但多不插剑靶。【正吻原本头朝外,传说有一天忽然成精,回头正欲吞脊时,一道士立即用宝剑将其插住,仅露出剑把。正吻因之忿忿不平,复人背后钻出,故正吻背后有背兽,俗称“气不忿儿”】
 
   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,易燃,因此檐角上使用了传说能避火的小动物。这些美观实用的小兽端坐檐角,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,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,富丽堂皇,充满艺术魅力。梁思成评价道:“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,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”

查看更多 >>

推荐新闻

QQ咨询
微信咨询
联系电话
15901000600
返回顶部